八步沙,梦开启的地方
作者:于柱英
1971年8月,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住甘肃古浪县土门镇——八步沙南缘。童年是随着从春刮到冬的风沙一起长大的,我的治沙造林梦,也是从家乡萌芽、长大,一日日生根发芽、催枝绽叶,并开花结果。从小到大,就想着当一名播绿人、植树人,让我的家乡不再受风沙的侵害,让老百姓在绿色中生活富足起来,安居乐业。
沙尘孕育了我的梦
记得在我刚刚懂事的时候,家乡每每到了春天,便刮大风,整个村庄和田野风沙弥漫,黄沙往往会埋没农田,农事也无法进行,一年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父母常常愁眉不展。上小学时,风沙一起,双眼迷得睁不开,脸上打得刺疼刺疼,上放学路上连滚带爬,踉踉跄跄。犹记得,1992年春季的一天,家乡刮起了特大沙尘暴,正值放学的12名小学生被大风刮进了水渠遇难了,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那个黑色的日子至今难以忘怀。
沙漠边缘的人家,生计第一。放学后常跟随常年在沙漠腹地放羊的父亲和堂哥摘沙枣、拔沙葱、打沙米,或是开荒种糜子来填饱肚子,捡拾黄蒿枝干根当薪柴,砍伐花棒枝干建房用……可是一年又一年,沙子慢慢埋掉了田地,周边群众生活困难,有的被逼搬家到外地谋生……
从那时起,我萌生了要学林来改变家乡的生存环境,让父老乡亲不再饱受风沙危害。
心有所愿终成梦。1991年,高考后我首选了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从此与林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95年大学毕业,怀揣梦想,我回到家乡武威林业局下属的林业技术服务中心工作,曾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从事林业科学研究,林木引种、驯化、选育、推广,林业技术推广等工作至今。
六老汉激励了我的梦
八步沙系古浪县土门镇和大靖镇之间的孤立沙丘,亦是当年无法绕过的风沙口。这儿风沙肆虐,寸草不生。种树造林是件极为困难的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连温饱都十分困难,但六老汉却自发结盟,义无反顾的走进了寸草不生的八步沙,开启了漫漫的治沙种树征程。三块石头一口锅,卷着铺盖住沙窝。刷几把面,喝几口拌汤,啃两嘴干粮,就是一日三餐。冻了,相互依偎在一起,或是燃一把干草取暖;干活乏累了,仰躺在沙丘上,抽几口旱烟解乏……他们像八步沙那些弱小但坚韧的树木一样,与风沙抗争,与命运较劲,和自然拼搏,顽强坚持了下来。终于,风沙口有了挺拔榆树的身影,八步沙有了葱茏的景致!
六老汉,是长期致力于生态建设的躬行实践者,植树造林的积极倡导者,绿色信仰的坚定卫道士,我为家乡有这样的时代楷模而自豪与骄傲。
多难激宏志,丹心显担当。自幼饱尝了沙尘的肆虐,渴望改变家乡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环境。年龄渐长后,我多次劝说父亲及家乡父老乡亲卖掉羊只,放弃对沙漠的索取,跟随八步沙六老汉的脚步,用“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办法栽树治沙。可几场大风刮过,活过来的树苗连30%都不到,那时心在滴血,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改善家乡的生存环境。
也许这就是我的初心,让我义无反顾走在构筑绿色梦想的路上,做出了今生无悔的选择。
林科所成就了我的梦
工作的第一站是距武威市北14余公里的原武威地区林科所,当时交通极为不便,上下班都骑自行车。“既来之,则安之;干一行,爱一行”。当时从事的是难繁树木嫩枝扦插培育、林组织培养生产和研究等,这类工作责任心很强,温湿度调控、药木剂使用等方面都很严格,稍一马虎,前功尽弃,一年甚至几年的心血、汗水与功劳都会付之东流。同时技术含量相对高,努力了未必成功,单位同事都不愿做此事。无人敢啃的硬骨头自己啃,白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以所为家,勤勤恳恳,从没叫苦,从没喊累,不计报酬,不计得失,也从未向组织提出调换工作的要求。
做好一件事情并不难,难的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好,这一干就是八年。忙碌于实验室,奔波于田间地头,每天下班最迟一个回家,把实验室、育苗温室仔细检查一遍,直到没有任何纰漏才放心回家,每天上班最早一个到实验室,灭菌、消毒、调节温湿度光照。
因为对林草事业的热爱执着,多年来,年年超额完成单位目标工作任务,没出任何差错,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为绿化大地播撒希望的种子。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2003年元月,我被正式调入林业技术推广站任副站长。
2002年至今,我作为国家和省、市科技特派员,秉持初心,牢记使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昂扬的精神状态,先后在凉州区长城镇大湾村、新华镇头坝村、穿城村、松树镇南河村、民勤县苏武镇王和村、大坝镇城西村、泉山镇和平村、古浪县泗水镇上四坝村、大靖镇白家窝铺村、民权乡台子村等地,建立红枣、葡萄、梨、核桃等丰产栽培、低产果园改造、提质增效等经济林示范点,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林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辐射实用先进技术。对经济林栽培的每一道工序,对每一个农户都一丝不苟,面对面、手把手的反复示范,耐心讲解,直到农户学会为止。
作为一名市属单位中层领导深知,做好科技特派员工作必须要以项目为依托。我先后争取并主持实施了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武威沙漠边缘区枸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示范推广”、“三区”科技人才资助、“古浪县灌区优质梨提质增效关键技术推广”“武威冷凉灌区设施葡萄简约化栽培示范推广”等十多个项目,累计到位并投入农户资金160多万元,为林业发展注入了活力,起到了撬动促进作用。每年采用送科技下乡、开展科技咨询、实地示范指导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林业科技服务。针对武威实际,编印发放了《日光温室红提葡萄延后栽培技术方案》《核桃早实丰产栽培技术》《武威沙漠边缘区枸杞提质增效栽培技术规程》经济林等技术手册3万余册,实用技术等资料8万多份,助力了武威林业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看着辛勤的劳动成果,由衷地感到了从事林业工作的光荣和自豪。因为对林草工作的热爱,有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2014年被组织信任,分管武威国家樟子松杨树良种基地。
28年来,我以坚强的毅力,执着的精神,巾帼不让须眉,把治理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和科技富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脚踏实地地为武威大地增添着点点绿色。
林业辉煌了我的梦
守初心,担使命,不负林业人。
在分管武威国家樟子松杨树良种基地期间,我始终以种质创新为使命,注重林木种苗技术引进、推广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虽然从事林木良种生产和遗传改良工作,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在本地又没有成熟可借鉴的经验,为了完成工作,我查阅资料、请教咨询专家,从不了解到渐渐有了兴趣,并喜欢上这个工作。通过多年不间断的引进,收集保存了樟子松种源21个,优良家系36个,超级苗1.1万株;杨树杂交多倍体无性系756个;红砂、白刺等超旱生种源、家系2300多个,通过引种测定和试验研究,审定了樟子松、辽阜沙棘、辽东水蜡等甘肃省林木良种7个,共繁育樟子松、五叶地锦等良种苗木60多万株,杨树等良种穗条50多万根,大大提高了林木良种使用率。为北京林业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科研研发和教学实习提供了平台,连续几年被上级和主管部门考核结果均为优秀。
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林业科研成果周期长,见效慢就更是如此。为了攻破难繁良种组织培养的关键技术瓶颈,做了无数次的试验,每天坚持在实验室观察、记录,通过反复的摸索实践,在民勤园枣离体快繁中,创新性地采用固液两相培养方式,使初代培养萌芽率达92.5%,有效解决了民勤园枣组织培养中启动培养萌芽率低、速度慢等技术难题。在葡萄组培上首次将青霉素应用于抑制芽孢杆菌的生长,并筛选出武威地区2个优良酿酒葡萄品种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在葡萄组培领域有重大突破和创新。
坚持科技为民,注重科研的开发和应用。为了改变“年年栽树不见树”的状况,我上高山,下林场,入苗圃,进农家,根据二十多年林业工作的积累沉淀,总结编制了《武威市国土绿化主要造林树种指南》,指导解决部分区域未严格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营造林原则,按照古浪县南部山区、中部绿洲、北部沙区三个不同区域,筛选推荐了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城市绿化、通道绿化、镇区绿化、农村村庄绿化、景区景点绿化、产业园区绿化等国土绿化的80个适宜树种,其中乔木46种、灌木31种、藤本3种,并从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适宜栽植区域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分区域、分树种阐述了造林技术要点。同时解决了武威国土绿化过程中造林树种选择不科学、造林方式不规范、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对促进武威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城乡绿化、稳步增加林草资源、加快建设生态大市产生深远影响。
面对当今科技知识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林果产业建设的步伐,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才能更好地服务指导工作。为此持之以恒地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林业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不断夯基础,强素质来增强服务本领。先后自费到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深造,取得了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亲耳聆听专家、教授教诲;积极参加化学除草、工厂化育苗、林业化控技术、林业高新技术培训等,工作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及时向相关专家教授请教,或者通过网络查找,决不不懂装懂,马虎了事。
28年是一个不短的时间,家里孩子上学不能接送辅导,年迈的双亲生病不能尽孝于床前。“自己家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单位的工作再小也是大事。”用过硬的业务忠实地履行工作职责,用热情的态度执着地服务林业。平凡的工作岗位,用不平凡的要求去对待,不懈努力,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科技创新工作者,“陇原青年创新人才”,先后荣获农业部及省市科技进步奖10多项,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公开发表科技论文20多篇,破格晋升为林业高级工程师。
很幸运,作为林业人,我上了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全新时代。几十年前土也黄、天也黄的八步沙,如今变成林木葱茏、鸟语花香的景区。不仅仅是一片抵御风沙的林子,也是西北防治荒漠化的一个样本,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八步沙林场视察生态建设,听取武威市防沙治沙整体情况汇报和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指出“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全市上下牢记总书记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加快建设生态大市,履行生态报国之责,打好生态建设组合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持续推进绿地倍增、防沙治沙,加快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人的一生总是要有所追求,活着才有价值和意义。一生的追求只有两个字:事业。为了林草事业,在第一线整整工作了28年,当辛苦选育的新品种受到广大农民欢迎时,心里的那种无法言表的满足,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我自豪,我是一名光荣的林草人,不求轰轰烈烈,但求实实在在,立足武威林业工作,为实现“绿水青山”,我会继续努力,不辱使命,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