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森林资讯
经济发展含“绿”量提升 美丽中国向“新”而行创造绿色奇迹
关注森林资讯专业号 | 2024-3-14

央视网消息:春意浓,万物苏。3月12日是我国第46个植树节,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公布《2023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通过一组数字,看看中国创造的绿色奇迹。

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13.14亿亩,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根据公报,2023年,我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成造林5997万亩,种草改良6568.5万亩,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857.5万亩。

近十年,我国新增人工林面积2.74亿亩,约占全球新增森林面积的四分之一,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

我国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

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我国已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这一目标。

2023年,我国完成森林抚育任务1588.5万亩,完成首批11个省区草原健康和退化评估工作,批复19个省级防沙治沙规划,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达2707.5万亩。

作为我国荒漠化综合防治的重点生态工程,2023年,中央全面启动“三北”工程攻坚战,规划布局68个重点项目。截至目前,“三北”工程造林种草超过1800万亩。

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2023年,我国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全国新建和改造提升城市绿地51万亩,开工建设“口袋公园”4128个,建设绿道5325公里。如今,我国村庄绿化覆盖率超过32%,国家森林城市有219个,林草产业总产值达9.28万亿。

2024年全国计划完成国土绿化任务1亿亩

2024年,全国的春季造林已从南到北全面展开。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2024年,全国计划完成国土绿化任务1亿亩,其中,造林5400万亩。国家林草局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已完成700万亩左右。

“植”此青绿·因地制宜 因材施策

对于中国人来说,树象征许多崇高美好的事物。古人将思念寄予梧桐、将学生比作“桃李”,中国人的植树活动也常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含义。各地因地制宜、因材施策,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种下片片绿色,绘出美丽中国的更新画卷。

开山岛:荒岛植绿 几代人的传承坚守

种树可以是一份坚守、一方传承。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山岛曾经自然条件恶劣,岛上几乎没有树木。为了改变孤岛面貌,曾经的守岛人王继才与妻子从陆地上一点一点地运来泥土,在石头缝里种树。如今,守岛民兵也不断接力,精心管护着开山岛的树木,包括苦楝树在内的100多棵树在开山岛上顽强生长。

不光是在岛上,悬崖峭壁间中国人也能种树。在重庆巫山县,2017年,这里的石漠化面积达到整个县面积的四分之一。植树工靠着人力肩扛手提运树苗,硬是在石头山上种成了树,如今的巫山县森林覆盖率已超过70%。

高科技助力 育苗护林防治荒漠化

种树还可以是一种创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大数据、人工智能、“云”监测等高科技手段,正在中国大地上各展其能。随着近年来无人机技术的发展,育苗护林也变得更为便捷高效。

种植是一种智慧,可以发挥多种作用。按照我国相关法律以及国家标准的定义,森林包括乔木林、竹林和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按用途可分为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用材林、经济林和能源林。

在位于广西北海的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海岸线保护不可或缺的红树林,在防风防浪、防护海岸堤坝、调控海岸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考量防过敏因素 城市绿化科学种植

在城市绿化中,除了美观和防风沙,树木的致敏性也被纳入绿化的考量中。2023年,北京市开展了城市新建绿地潜在花粉污染定量评估,为后续植树造林活动提供参考。在河南郑州,当地在城市绿化中逐步淘汰柳树杨树等易引过敏树种,每年还会对现有的杨树进行修剪,并注射抑制剂以减少杨絮柳絮满天飞的现象。

“云端”植树 种下绿色的希望

植树造林是深深根植于每个人心中的绿色信念。在山西太原,“云”上植树成为一种新风尚,市民可以通过参与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认建认养、志愿服务等八大类活动,开展义务植树。在江西上饶,当地正在推进“互联网+生态”的模式,点开手机App,预约、登记、认种认养等方便好用的功能便跃入眼前。

一家三代四十载 “植”出绿色奇迹

在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黄振芳一家三代人接力植树造林,并带动全县家家参与。一片片荒山披上绿装的同时,村民们也“以林兴业”,种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像往年一样,植树节这天,黄振芳的大儿子,66岁的黄传融带着女儿和外孙,拿着铁锹和香樟树苗上山种树。铲土、挖穴、扶苗培土,黄传融手把手地示范。

郑川也现在看到的满目苍翠,正源于40多年前,曾外祖父黄振芳的植树造林行动。当时因为村民没有太多收入来源,只能上山砍树卖钱换粮食。附近的山砍光了,就去更远的山。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状态,当地鼓励农民发展林业脱贫致富。1983年,年过半百的后洋村村民黄振芳带领全家贷款8万元,开垦荒山,3年时间造林1207亩,成为当地有名的“造林大王”。

黄振芳和黄传融父子俩还尝试“以短养长”,在速生林中套种马铃薯、玉米、魔芋、茶叶等作物增收。在黄振芳家庭林场的带动下,后洋村掀起了造林热,短短几年,林地面积扩增到7307亩。

如今,管护家庭林场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黄传融手里。2016年,黄传融返乡创业,发展林下种养,在林下养蜂、种植中草药,实现林下资源提升、产业增值。

身为黄家第三代林场人,黄娟娟现在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另一个重要身份是护林宣讲员。从小听爷爷和父亲讲植树、护树故事的她,如今成了讲故事的人。

“森林既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怀揣“绿色银行”,后洋村依托家庭林场探索出林养、林种、林游融合新模式。牧业、花卉、林下中草药种植等绿色产业纷纷涌入,“以林兴业”让村民们坚信,守护这片大山就是守护自己的幸福家园。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