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森林资讯
太白山中“净池鸟”——记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何晓光
关注森林资讯专业号 | 2019-8-1

“看!那里有亮光,蒿坪保护站快到了,我们回家了!”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巡护队员薛智龙惊喜的喊声,在漆黑的山林里显得格外响亮。

“同志们,加把劲!再有半个多小时,我们就到了。”巡护队的“头儿”何晓光,看着亮光的方向,也给这支由7人组成、已连续在野外巡护5天的队员鼓劲加油!

这支巡护队所处的位置,是太白山北麓的下白云,亮光是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蒿坪保护站气象观测台发出的。虽是夜里10点多钟,但眼前这个地方,何晓光却很熟悉,因为自己从事自然保护工作第一站就是从这里启航的。尽管很疲惫,灌满铅的双腿几乎撑不起汗味扑鼻的身躯,但眼前熟悉的环境,却令何晓光思绪万千,心潮澎湃,记忆的海浪载着他走进30多年前的青春岁月……

 

                         何晓光(左一)与同事仔细辨认巡护地点

初识太白山

1981年,不满17岁的何晓光到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太白山的守护者。刚参加工作,就赶上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第一次综合考察(1982-1985),他参与了综考的全过程,从李家骏、狄维忠等专家学者那里认识和理解了保护好太白山的重要性,明白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那时,保护区条件艰苦,巡护靠双腿,夜晚住寺庙,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忍饥挨饿习以为常。何晓光至今记忆犹新的是1983年初冬,巡山归来,他正在下白云寺庙里准备烧水做饭,五六个朝山烧香的老乡也住进寺庙,只听见许大娘关切地说:“晓光,年轻轻的,怎么能干这工作,受这罪,现如今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还不如回家务农。”

晚上,睡在古庙的土炕上,透过窗户,遥望苍穹中那轮明亮的残月,他思绪万千,夜不能寐。身旁的老职工余国友动情地说:“别听你村上的人瞎说,其实,我们现在的条件还不算太艰苦,回想1965年保护区成立时,什么都没有,一切都从零开始,我们这些人都能够坚持下来,更何况现在的工作、生活条件比刚成立时好多了。时间久了,你不但会觉得我们保护区的事有趣,而且很有意义,关键在坚持,你还很年轻,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懂的……”

斗转星移,初心难忘,专家学者让他认识到自己所从事自然保护事业的重要,第一代太保人不畏艰苦,敢于奉献的精神,像一把催人奋进的号角,激励、鼓舞着他。既然自然保护事业选择了自己,而自己也选择了这项事业,那就不能轻言放弃,更不能逃避,这种朴实而又崇高的信念,使何晓光在守护太白山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

守护太白山

任何一项工作要做好,都非易事。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山大沟深,森林茂密,荒无人迹,野外巡护、科研监测、林政执法等工作,要做好,不仅难度大,还充满艰辛、危险、寂寞……

1995年,何晓光承担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基金会(DEF)项目——区内宗教活动与自然保护相互关系研究课题,课题组一行从厚畛子镇出发,对沿途的宗教寺庙及宗教活动开展调查。第二天,他们来到南坡龙洞沟的太白庙,何晓光因劳累,突然发病,低烧加上拉肚子,躺倒在龙洞沟残败的太白庙里。

“晓光,身体要紧,我们还是先停止调查,等你病好了,我们再重新开始吧!”同行的辛振华关切地劝说道。

“不行,天气预报说,下周有雨,我们还是坚持一下,赶在雨季来临前,将厚畛子—龙洞沟—拔仙台一线的调查任务完成,我先吃点药,估计明天会好的。”

第二天,当茂密的森林还笼罩着厚厚的浓雾,何晓光一行就简单的吃过早饭,艰难地穿行在密密麻麻的箭竹林里,豆大的汗珠流淌在他的脸颊上,不时地遮住双眼,他用衣袖擦着汗,咬着牙,坚持着……以往,这段只需3个多小时就能够穿越的龙洞沟,这次他们一行整整走了一天。

1998年7月下旬的一天,何晓光正带领着鹦鸽保护站在大爷海巡护检查站值班,他们无意中从上山游客的口中得知,在太白山跑马梁南段老庙子一带有几个不法分子盗挖太白米、手掌参等珍稀中药材。信息就是无声的号角,太白山拔仙台是秦岭主峰,本是最早迎接黎明的地方,但这天,黑暗尚未完全褪却,何晓光便带领着巡护队员奔走在跑马梁上。下午两点多钟,他们终于在太白红杉林中找到了不法分子及其窝棚。

“我们是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执法人员,你们盗挖珍稀药材属不法行为,今天,我们将依照《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相关规定,对你们非法所得依法予以没收……”何晓光亮出林政执法证件,严厉地说道。

正当何晓光上前,准备从窝棚角落隐蔽处,拿出装有中药材的袋子时,一名不法分子手举着一把砍刀,凶狠地扑向正低头取袋子的他。危急关头,巡护队员李爱军眼疾手快,挥起手中的木棍,打掉了不法分子手中的砍刀。毕竟邪不压正,当他们捣毁了窝棚,带着依法没收的中药材返回大爷海检查站时,苍穹繁星点点,明亮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棂、门缝,洒落在巡护队员的房屋里。此时,何晓光感到左脚腕一股股钻心的疼,当他脱掉鞋,却怎么也脱不掉袜子。原来,不知什么时候,碰破了脚腕,血已经与袜子粘在一起。巡护队员张小牛,看到眼前的他,动情地说:“晓光,今天这事,我们可以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你何必这么认真,要不是李爱军眼疾手快,危险真大了。”

“不能这么说,既然我们选择了自然保护事业,就有责任,义无反顾地干好本职工作,即使付出血的代价,也值!”何晓光铿锵地回答道。

守望太白山

“快看!保护区何局长,带着他们的巡护队员在龙洞沟里找大熊猫呢!”周至县厚畛子镇钓鱼台村支书王安华指着电视机,惊喜地招呼着电视机旁的村民。

“对!电视里的老何,就是何局长,没错。”村民张小勇看着电视,亦随声附和着。

原来,央视第4套《远方的家》栏目里,正播放着《秦岭主峰——太白山》,电视里被称为老何的人,就是已在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工作了30多年的何晓光。如今,太白山很美,林草郁郁葱葱,白云山涧绕,碧水谷底流,鸟鸣声传远,花香扑鼻来。森林中何晓光带领着巡护队员正在繁忙的布设红外相机……流失的岁月可以把沧桑刻在他的脸上,却磨不掉他对太白山的挚爱,磨不掉他守护太白山的信心与毅力。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太白山、熟悉太白山、热爱太白山,几十年来,何晓光自愿当起了太白山义务宣传员、导游员。

“太白山植被垂直带谱很明显,北坡自下而上依次分布干杂果林带、栎类林带、桦木林带、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他对参加森林体验的中小学生说。

“何老师,这是什么中药材。”

“那是桃儿七,太白山七药的一种,很名贵,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化痰止咳解毒之功效……”

面对学生的提问,他总是耐心细致,不厌其烦,认真解答。

何晓光毕业于陕西省林业学校,工作之余,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已经成为他的习惯。每次野外巡护,总是带着相机与笔记本。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十年的日积月累,他编著了太白山丛书——《野生动植物》、《太白山保护区志》等专著,发表各类文章数十篇。深厚的专业基础,加上30多年的实践经验,让他成为前来太白山实习师生眼里的一名实践经验丰富、讲课妙趣横生的好老师;在周边村民心中是个熟悉太白山的“土专家”。

对于这些赞誉,他非常平静地说:“此生,能够与太白山结缘,做一名太白山的守望者,讲好太白山的故事,深感幸运,不再奢求其他。”

何晓光喜欢讲故事,一天,他在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教学院的师生讲太白山鸟类的故事:“在秦岭主峰太白山高山湖泊旁,常年生活着一种黑背、红腹、白顶的小鸟,鸟名曰:白顶溪鸲。此鸟虽小,但只要发现湖面落有枯叶等杂物,它便展翼急飞,衔起杂物,直至湖水净洁,且斗转星移,初衷不改,坚守数千载,方有太白山高山湖水清澈见底,无寸草点尘,故此,人们便称此鸟为‘净池鸟’……”

太白山的崇山峻岭、沟沟岔岔,流淌着他辛勤的汗水,镌刻着他奋斗的足迹。岁月流逝,他守望太白山的真情依旧;时代变迁,他守护太白山的初心不改,他不就是坚守在太白山中的“净池鸟”吗!

                                 “净池鸟”白顶溪鸲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