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 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同时是我国“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衔接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黄河入海口,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
黄河口区域位于渤海湾与莱洲湾交汇处,由河流近口段、三角洲及滨海区组成,拥有我国乃至全球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最年轻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是黄河流域生态健康的“晴雨表”,是黄渤海区域海洋生物的重要种质资源库和生命起源地,是环西太平洋和东亚-澳大利西亚两条鸟类迁徙路线上的“中转站”。加强黄河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对维护黄河流域和黄渤海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黄河口区域是目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人为干扰最少、生态环境自然属性最显著的地区,拥有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地下水补给、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在黄河口区域开展国家公园建设,对典型河口生态系统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实行严格保护和系统保护,与三江源国家公园首尾呼应,形成全流域生态保护的整体格局,对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夯实国土生态安全基石,构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及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口地处中国 3 个海洋与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的黄渤海区,是黄渤海区域水生生物重要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是环西太平洋和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重要的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是湿地生态系统旗舰种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的繁殖地、世界濒危物种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卷羽鹈鹕东部种群最大的迁徙停歇地,在我国及全球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水鸟及候鸟保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围绕陆海统筹保护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对典型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实行严格保护和系统修复,对维护当地生物多样性,提升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质量,恢复黄河三角洲典型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典型,生态过程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景观独特,拥有我国乃至世界大河中海陆变迁最活跃、面积增长速度最快的三角洲湿地和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及世界罕见的河海交汇奇观,共记录各类野生植物 411 种,包括野生维管束植物 244 种和野生浮游植15物 167 种;记录各类野生动物1764 种,包括哺乳类 24 种、鸟类381 种、爬行动物 10 种、两栖动物 6 种、鱼类192 种、昆虫 516种、甲壳类动物 225 种、软体动物 168 种、环节动物 136 种和其他水生动物 106 种。黄河口国家公园是我国东南沿海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高度聚集区,共记录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107 种,包括白鹤、丹顶鹤、东方白鹳、黑嘴鸥、卷羽鹈鹕、大鸨等 32 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野大豆、草麻黄、斑海豹、白琵鹭、大天鹅、白腹鹞、黑翅鸢等 75 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植物,是丹顶鹤、东方白鹳、卷羽鹈鹕、大天鹅、黑嘴鸥等珍稀濒危保护物种的重要越冬地、繁殖地或迁徙停歇地,是“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湿地国际亚太组织“东亚—澳洲涉禽保护区网络”、 “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重要节点,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的核心区域,在全球候鸟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备国家公园准入标准的国家代表性和生态重要性要求。
二、自然条件
1.地质地貌
黄河口国家公园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华北地台济阳坳陷的东北部,沉积基底为太古宙变质岩系,其上的沉积地层包括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以及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黄河口国家公园地貌分为陆上、潮滩及潮下带三种地貌类型,其中,陆上地貌是指现今海岸线以上的低海滨平原,除少数近海的低洼地带偶受海潮影响外,一般不受海水作用;潮滩为海岸线至大潮线之间经常直接受潮水作用的地带,包括平均高潮线以上的潮滩及其以下的潮间带;潮下带主要是大潮低线以下水下岸坡或水下浅滩。
2.气候
黄河口国家公园所在区域属温暖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为受季风影响显著,由于濒临渤海,既具有大陆性气候,又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一年中四季分明,冷热干湿界限明显。春季少雨干旱,夏季多雨易涝,秋季少雨多晴,冬季干旱少雪。年平均气温为 13.2℃;年日照时数 2639.4 小时;年平均总辐射量为 5364.0 兆焦/平方米;年平均降水量为 540.3 毫米;年蒸发量平均为 1815.9 毫米;年平均风速为 2.8 米/秒;年平均无霜期 210天左右。
3.水文
黄河是形成和维持黄河口国家公园水系的主导因素,因其定期性涨水情况不同,1年有“桃、伏、秋、凌四汛。根据黄河利津水文站多年实测资料,黄河年平均径流量为313.22×108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为 6.68×108 吨,年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 21.2 千克。黄河口国家公园境内主要通海河道有黄河故道、小岛河、北汊河。其中,国家公园境内通海的黄河故道有三河和四河两条,四河在境内长13 公里,河内水由于受海潮的影响为咸淡水;三河在境内长 11 公里,主要受海潮的影响,水为咸水。小岛河全长 27.5 公里,在黄河口国家公园内长 2 公里,为排水河道。北汊河全长 8 公里,是1987 年人工挖成的黄河入海分流河道,垂直于现行黄河河道。黄河口国家公园所在区域潮汐为不正规半日潮,黄河入海口附近平均高潮间隙为 10~11 小时,平均大潮潮差为 1.06~1.78 米,小潮潮差为 0.46~0.78 米。
4.土壤
黄河口国家公园土壤分布主要受河流、地形、地貌、潜水埋深及海洋的影响,划分出 2 个土类, 3 个亚类, 7 个土属, 22 个土种,其土壤分布在纵向上顺黄河而下依次分布着潮土和盐土,潮土类中的潮土亚类多分布在境内现行黄河入海流路的中上段和黄河故道的上段,向下则为盐化潮土,而且盐化程度愈近海愈重,盐土类中滨海潮盐土居上,近海为滩地盐土;在横向上以黄河或以黄河故道为基轴,向两侧延伸,盐化程度也随之加重,土壤类型也基本上依次分布着潮土、盐化潮土、潮盐土;在质地上由于黄河决口泛滥时的水选作用,近河多为砂质,渐远为壤质或粘质。
三、核心价值
黄河口国家公园拥有我国乃至世界大河中海陆变迁最活跃、面积增长速度最快的三角洲,是一座研究和展示三角洲各种沉积相和沉积构造的天然“实验室”和“博物馆”。黄河三角洲是由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在通过平原入海时向下冲击而成,具有入海河流含沙量高、河道分汊并经常改道等扇形三角洲的典型特征。由于黄河泥沙含量高,年输沙量大,入海口附近属浅海域,黄河泥沙在此处大量淤积,填海造陆速度很快,使河道不断向海内延伸,河口侵蚀基准面逐渐升高,河床逐年抬升,河道比降渐缓,排沙泄洪能力逐年降低,当淤积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则发生尾闾改道,另寻它径入海。自 1855年以来,在黄河径流泥沙和海洋动力共同作用下,黄河入海流路按照淤积→延伸→抬高→摆动→改道的规律不断演变,使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不断扩大。黄河尾闾平均每 10 年左右有一次较大改道,使该区域成为研究和展示三角洲各种沉积相和沉积构造的天然“实验室”和“博物馆”,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动态变化、陆-海相互作用等重要科研领域都具有重大价值。
黄河口国家公园拥有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研究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形成、演化、发展规律的重要基地。黄河口国家公园将黄河口重要的浅海水域、淤泥质海滩、潮间盐水沼泽、河口水域、三角洲、永久性河流、草本沼泽、灌丛沼泽等天然湿地及天然柳林柽柳灌丛等天然林地及重要海域纳入国家公园进行系统保护,其中,黄河口新生湿地是1855年以来黄河冲积作用形成,是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湿地面积比达到 90%以上,是目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人为干扰最少、生态环境自然属性最显著的地区。该区域新生湿地拥有大面积典型的盐地碱蓬草甸生态系统、白茅草甸生态系统、碱蓬草甸生态系统和芦苇沼泽生态系统,潮下浅海湿地是黄渤海洄游鱼类的产卵、育幼和索饵场所,潮上带湿地是环西太平洋和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其湿地类型之全,物种之典型,功能之完善,在世界河口生态系统中都具代表性,是研究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及各种生物的重要基地。
黄河口国家公园是环西太平洋和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重要的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涉禽迁徙网络的重要网络地点、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的重要地点和东北亚雁鸭保护网络重要的保护地点。 黄河口区域横跨环西太平洋和东亚-澳大利西亚两条鸟类迁徙路线,是环西太平洋和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的重要越冬地、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而类型丰富、结构和功能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为这些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每年数百万只鸟��在此驻足停歇,并记录 53 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鸟类和 177 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鸟类,分别占其名录的 65.43%和 77.97%,其中38 种鸟类种群数量超过全球1%数量标准,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丹顶鹤重要越冬地和集中分布区及越冬的最北界和潜在的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及越冬的最北界、卷羽鹈鹕东部种群最大的迁徙停歇地。
黄河口国家公园是黄渤海区域海洋生物的重要种质资源库和生命起源地,是黄渤海区域水生生物重要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 黄河口国家公园地处中国 3 个海洋与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的黄渤海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共记录各类野生植物 411 种和记录各类野生动物 1764 种,在我国及全球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水鸟及候鸟保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黄河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多的河流,每年季节性入海径流向渤海输入大量的淡水、泥沙和无机氮、有机磷等各种营养盐类,并且与渤海海洋环境密切作用,形成了适宜海洋生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生态环境使黄河口及邻近水域成为渤海营养最丰富的区域,成为黄渤海区域水生生物重要产卵场、越冬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对维持黄渤海海洋生物种群结构和数量有重要意义。
黄河口国家公园具有黄河、渤海两大水文景观系列,拥有世界罕见的黄龙入海、河海交汇奇观。三角洲是河流入海时所携泥沙沉积形成的一片向海伸出的平地及其发展成的冲积平原。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冲击而形成的地质景观,具有黄河、渤海两大水文景观系列,以及由此衍生的黄龙入海、河海交汇等特殊景观。所谓“黄龙入海”,即黄河灌入渤海时,当带有大量泥沙泛黄的河水倾泻入海中,浑浊的河水与清澈的海水不能迅速融合,在海面形成一道明显的“黄蓝分界线”,犹如一条黄蓝相间的飘带,把浑浊的河水与碧蓝的海水劈为两半,河黄海蓝,格外分明,是世界罕见的自然奇观。
四、规划范围
黄河口国家公园范围划定充分结合黄河口区域实际情况,根据黄河入海流路规划、水沙关系和变化趋势以及陆海地质演变规律研究结果,综合考虑管理可行性和地方可持续发展需求,与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范围充分衔接,以资源国家代表性为基础,以生态功能区划布局及发展指引为重点,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山东黄河口国家森林公园、山东东营河口浅海贝类海洋特别保护区、山东东营利津国家级底栖鱼类生态海洋特别保护区、山东黄河口半滑舌鳎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山东黄河口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山东莱州湾蛏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为主体,同时将黄河口区域海洋生物的重要产卵场和孵育场等生态价值较高的区域纳入黄河口国家公园范围,确保黄河口区域“河-陆-滩-海”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
黄河口国家公园位于黄河入海口处,北临渤海,东靠莱州湾,涉及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河口区和利津县等 3 个县(区),刁口乡、仙河镇、黄河口镇、孤岛镇、永安镇、新户镇、汀罗镇、陈庄镇、河口街道和六合街道等 10 个乡镇(街道),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3'55.28"~119°30'57.00",北纬 37°25'02.67"~38°17'53.47"。黄河口国家公园总面积为 352291.34 公顷,包括陆域面积137141.08 公顷,占总面积的 38.93%;海域面积 215150.26 公顷,占总面积的 61.07%。其中,北部片区109508.89公顷,包括一千二区域和新户区域,地理坐标为东经 118°13'55.28"~118°54'11.45",北纬 38°01'05.80″~38°17'53.47";南部片区240415.93公顷,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1'56.62"~119°30'57.00",北纬37°25'02.67"~37°56'44.43",包括大汶流区域、黄河口区域和小岛河区域;连接处的黄河故道 2366.52 公顷。
本文资料摘录自(黄河口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1~2035 年),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二〇二一年九月),仅供学术研究和交流使用,请以原文为准(2021年9月26日,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就《黄河口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